從細胞到個體、從個人到群體、從人群到動物、從體內保健到生態環保,GMI免疫調節蛋白全面地提供了良性循環的基礎。
GMI免疫調節蛋白有高度的協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具備新藥開發的資格。
常見失智症的類型?
失智症被預言是21世紀影響最廣泛的腦神經科疾病,美國目前就有超過5百萬的病患,預計到公元2050年,罹病人數將超過三倍以上。而根據內政部109年的統計,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約每12人即有一位失智者。80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老年人口增加代表著平均壽命的提高之外,而後續伴隨老年人記憶力退化,或是出現失智症等疾病,則長照就會是要面對的問題。“失智症” 好發於中老年人族群的一種病症(目前研究其年齡層己降低至58歲)。是一種屬於知能減退。患者除記憶減退外,如言語、判斷能力、空間感覺、算術能力、抽象思考也會產生障礙。
如果懷疑失智症,建議到大醫院掛神經內科進行心智評估,有必要也可以做儀器檢查進一步確診。
心智評估:「簡易心智量表」;「臨床失智評估量表」
儀器檢查: 腦部影像檢查:電腦斷層掃描(CT),可觀察腦部神經結構,或針對特定部位再做磁振造影(MRI)檢查。
抽血檢查:排除梅毒、愛滋病、內分泌失調、缺乏營養等原因。
失智症的分類:
一. 退化性失智症:大部份患者都是屬於這類型,其中又以下列三者最常見:
(1)阿茲海默症: 是最常見的失智症,迷路、健忘、大腦記憶體退化、認知功能失調
(2)額顳葉型失智症: 其特徴為出現人格變化和喪失行為控制力,或是出現語言障礙等漸進性退化現象。平均好發年齡五十歲以後,比阿茲海默症早,早期較難被發現。
(3)路易氏體失智症:為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主要為認知功能障礙;明顯的症狀是手抖、走路不穩,以及重複跌倒現象,平均好發年齡七十歲以後。
二. 血管性失智症: 因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而導致,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
1.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 病後若存活下來,約有5%的患者會有失智症狀,追蹤其五年,得失智症的機會約25%。其特性是認知功能惡化。
2.小血管性失智症: 成因可能是小血管破裂而造成失智
三. 其他因素導致: 因其他因素導致失智,經過治療之後有機會恢復,其病因有可能來自於:
1.缺乏維他命B12等營養素
2.腦部疾病: 腦部腫瘤等
3.內分泌失調
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5.因藥物中毒
此外,像巴金森氏症是屬於神經退化性疾病,因腦部黑質細胞凋亡,造成多巴胺系統逐漸失調。巴金森氏症不是失智症,但有3到4成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會出現失智症的症狀。
失智症的病程,從輕度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整個發病病程可達5-15年不等。
失智症成因為何? 症狀又是如何?
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因大腦的退化超過老化的速度,退化的速度為漸進的,初期發病,旁人不易察覺,其確切原因不明,只知道和大腦神經退化有關。所以還是要留意身體的發生的一些小警訊,即有可能暗示著身體面臨退化,若因此忽略不知道那就是失智的症狀而延誤就醫就很可惜了。情緒症狀:憂鬱、焦慮,易於躁動不安、情緒起伏很大;精神症狀:被害妄想
三個不同時期的症狀:
失智症症狀就像一位慢性病殺手一樣,從輕度到重度,慢慢的侵蝕患者的認知能力,做好失智症照護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家中長輩的失智症症狀屬於哪一個階段,才能有更好的心理準備去面對失智症所帶來的生活轉變。
1.早期:
妄想別人傷害自己
情緒不穩定
時常忘東忘西
遺忘做過的事
2.中期 :
日常生活無法自理
重複相同問題
遺忘最近和過去的記憶
3.晚期
無法單獨生活
表達能力降低,無法和人溝通
遺忘熟悉的人事物和自己
失智症和老化有無差別?
老化是多是細胞逐漸自然衰老的過程; 而失智症是不正常的老化,速度比老化快
老化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可以想起來,或經提示可回想起來,若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而失智症,則是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事後也無法回想,
提示後也無法記憶物件,就比較像是失智。
而失智症的病程,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4個期別,要分辨失智主要跟老化的差別,可以從能不能處理較複雜的事務、人際關係的相處、會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等標準來判斷。
失智症有治癒的機會嗎?
失智症診斷不如想像中容易,主要依據症狀及心理測驗結果,以及神經科醫師的評估。必要時加上腦部造影檢查(如核磁共振、正子造影)作為診斷輔助。
目前針對失智症的治療有藥物及非藥物治療( 主以行為、認知、營養三方面來治療),目前無法有方法可百分百治療失智症,但是對改善病患在延緩退化、恢復功能,或是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是有正向的效果。
失智症的預防保健及如何照護
關於失智症,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如何降低失智病的風險,應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減少危險因子,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甚至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多動腦:多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
*多運動:每週規律地運動,其相對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可下降近6成。
*均衡飲食
*多參予活動: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
*維持體重:控制三高,肥胖者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
*保持睡眠充足
家中有失智症的長輩,請尊重他們的感受,雖然患者常否認自己失能或無法自理的能力而拒絕他人協助,為此請務必給多更多的關懷及互動。才不會讓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張。
上述提到失智症除了藥物治療之外, 非藥物治療對長輩的照顧反而是重要的一環。失智症照護除了需要耐心與同理心外,關懷和陪伴對於患者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可依其個人的生活方式來:
1.過往影像或照片回憶記錄
對於失智症患者而言,患者對長期記憶的影響較無幫助。透過照片或是影片的輔助,以引導的方式協助患者的腦部活動,給予陪伴與心情上的愉悅。
2.認知活動
設計一些日常生活認知的互動遊戲,運用辨識物品與設計的遊戲中可以協助長輩動腦思考。
3.現實認知
運用週遭環境人、事物的互動方式,讓失智患者能於生活現實中產生存在感的聯結。
科學新發現:小孢子靈芝蛋白對於保護神經細胞,防止退化性疾病有望
2018年由中大學、豐原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靜宜大學、中山醫學大學、弘光科技大學、中國醫藥大學等台灣多所研究機構聯合發表在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e Sciences ) 研究報告證實,小孢子靈芝免疫調節蛋白質GMI,具有抗腫瘤和免疫調節活性,可以降低神經組織發炎、保護神經細胞,對於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和神經系統損傷相關疾病,GMI對於「慢性神經退化疾」或「急性神經系統損傷」的應用,值得進一步探究。
此結果無不無讓我們感到期待。也許未來在人體運用上對於擊退帕金森氏症、阿滋海默症,乃至中風引發的認知退化或行動障礙等,各種和神經細胞功能退化或死亡相關疾病的解鎖密碼,這個GMI小孢子靈芝蛋白能解開世紀之謎。
參考資料: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274830/
上述資料僅供平台資訊分享,未經衛福部或TFDA 證實,不能作為任何功效宣傳、醫療診斷、治療、預防疾病.....等用途,亦不得引用做為任何商業用途,僅只提供研究單位評估之用。
本網頁所包含的內容與聲明不得視為授權實施或侵害任何本公司或他人所有的任何專利權或其他智慧財產權的建議。有關終端產品標示、說明、廣告、文宣......等,請務必依照衛福部相關規範,如使用本網頁內產生之相關風險或責任應自行承擔。